北京城市马拉松周日清晨在天安门广场鸣枪开跑,尽管秋雨淅沥,来自全球的3万名选手依然热情高涨,最终来自埃塞俄比亚的选手海尔·格布雷西拉西以2小时06分15秒的成绩夺得男子组冠军,这一成绩打破了沉寂五年的赛会纪录,中国选手李伟以2小时11分30秒获得国内组第一,总排名第八。
清晨六点,长安街两侧已聚集大量观众,雨幕中,参赛选手进行着最后的热身,赛事组委会在起点处增设防滑垫和更衣帐篷,志愿者向选手分发雨衣和保温毯。"这样的天气对选手是挑战,但我们做好了全面准备",赛事总监王磊在起跑仪式上表示。
七点整,北京市领导鸣响发令枪,专业选手如离弦之箭冲出起跑线,大众跑者随后形成彩色洪流,赛道途经东城区胡同、奥林匹克公园等标志性景点,最后在国家体育场"鸟巢"冲线。
格布雷西拉西在30公里处突然加速,摆脱肯尼亚选手的紧跟。"雨水让路面有些滑,但我适应得很好",这位32岁的老将赛后表示,"北京观众的热情呐喊让我忘记了疲劳",他的最后12公里配速达到惊人的每公里2分55秒。
女子组比赛中,肯尼亚选手杰普科斯盖以2小时22分40秒夺冠,中国选手张新以2小时28分15秒获得亚军,创造个人最好成绩。"在家门口比赛,观众的加油声给了我巨大能量",张新冲线后激动落泪。
赛事保障成最大亮点,组委会沿赛道设置25个医疗站、40台救护车和800名医护人员,雨中比赛导致抽筋案例增多,但无严重伤病报告。"我们提前预判天气影响,增配了运动损伤专家",医疗指挥中心主任刘明介绍。
环保理念贯穿赛事始终,组委会使用可降解号码布和回收塑料奖牌绶带壹号娱乐,并在终点设置分类回收站,北京市民展现出良好的观赛素质,自觉将雨具垃圾投入指定收集点。
大众跑者中不乏感人故事,68岁的退休教师王建国完成第100场马拉松,他身披"跑向百马"旗帜冲线时获得全场掌声,盲人跑者李强在陪跑员协助下以4小时20分完成比赛,他说:"雨水打在身上,却能听见更多加油声,这是独特的体验壹号娱乐下载。"
赛事经济效应显著,体育局数据显示,马拉松周末带动旅游、餐饮、住宿收入超12亿元,王府井商圈推出选手折扣活动,部分酒店入住率达95%,来自广州的跑者陈琳一家三口前来参赛,"顺便游览了故宫和长城"。
国际田联技术代表高度评价赛事组织:"雨中赛事最能检验组织水平,北京展现出世界级办赛能力。"此次赛事是北京继2008年奥运会后举办的又一项国际体育盛会,组委会运用多项奥运遗产,包括志愿者培训体系和场馆利用方案。
未来三天,马拉松博览会将继续在国家会议中心举行,推出跑步讲座和装备展览,北京市体育局宣布,将把城市马拉松打造为传统赛事,明年计划增设残疾人竞速轮椅组。
秋雨洗过的北京城,因这场体育盛会焕发勃勃生机,42.195公里的赛道不仅丈量着选手的速度与耐力,更见证着城市文明程度的提升,体育精神与古都风采相得益彰,无数跑者用脚步绘制出北京金秋最动人的运动画卷。